西安事变后张钫 与何应钦交往
张钫回到南京和何应钦见面,讨论对西北的和战问题,那是在一次会议上。
何应钦仍旧把他调兵遣将讨伐叛乱的言论讲了一大套,说:“西安事变,如果不是声罪致讨,委员长就不会被释放出来。现在他们理曲气馁,我们名正言顺,大张达伐,一击便溃,所以我始终主张讨伐,以振纪纲。如果不将叛逆根木铲除,养痈必贻后患。况且日本步步进逼,内忧外患,将来便更难应付。”
张钫当时发言,不主张打仗,表示了以下几点意思:
1.张学良亲自把委员长送出西安,可见他竭诚拥护之心;
2.宋子文及宋美龄对张学良、杨虎城有诺言;
3.中央军各部在西北不相联系,动则遭受牵制;
4.战则兵连祸结,违反西北人民的意愿;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部队不致铤而走险,或全数投到共产党方面。
张钫并说:委员长对这样看法也表示同意。战与不战,请部长郑重考虑。
何应钦接着说:“纵然不即刻就打,也要预备打。现在各省军政长官都主张讨伐,前方的将士义愤填膺,不打的话,目前实在说不出来,如何打法,自应先行计划。”
这时林蔚文就拿出了日本编印的详细地图,先让参谋们把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驻地、人数和兵种,详加标识,又标识了共产党部队的所在地和所据的地形。
中央军西路情形,关麟徵在固原,胡宗南在平凉,万耀煌在秦岭山中。
东路情形,顾祝同指挥的八个师集结在潼关至渭南一条线上,南阻秦岭,北逼渭河,听说共产党军已到商州,冯钦哉在同州的兵力有限,中央军不占优势。
张学良的主力在东路临潼、斜口、鸿门一带,阵地巩固。
杨虎城的司令部在三原,主力在渭河以北。如果战争开始,红军突出洛南,中央东路军便受威胁;西路兵孤立无援,必将进退失据。
当时将山河险阻及双方形势一一对比,何应钦、林蔚文按图详加研究,他两人也认为形势不利。
何应钦却又主张先将局势扭转,然后进攻,仍然不肯放弃他战争的主张。
第二天晚上又继续讨论,直到十点钟,才决定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件。
将中央军另加部署,调两师从渭南猴子头入商县;调两师过渭北驻沙苑一带,与冯钦哉联系;调胡宗南由平凉东驻兴平、乾州,迫使西北各军就范。
宋美龄
宋美龄(1898年3月4日—2003年10月24日;另有报道说是1897年出生),海南文昌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
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是蒋介石的外交助手。
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
宋美龄逝世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给宋美龄亲属发唁电,对宋美龄女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贾庆林并发表谈话说,宋美龄女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
早期生活
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也有说是1907年),宋美龄跟随赴美留学的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此时,宋美龄在思想、举止和谈吐上已全盘西化。
1917年8月,宋美龄从美国回到上海,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文学,于是请了一位私塾先生。这对她后来写一些文字稿和公开的演讲稿都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社交能力强,宋美龄很快成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追求的目标。
1922年12月的一天,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在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寓所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晚会,蒋介石也应邀参加。就是在这次晚会上,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了年轻漂亮、气质出众的宋美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娶她为妻,但遭到宋庆龄的坚决反对。
宋美龄于1917年8月回到上海,渴望到社会上供职但父宋嘉树坚决反对。直到1918年宋嘉树病逝,宋美龄才在二姐宋庆龄的帮助下,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到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当英语教师。每周两天到基督教女青年会讲英语课,同时还参加一些由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的其他社交活动。
宋美龄在基督教女青年会讲课很优秀。当年宋美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时,就经常当众朗读英文课文,所以宋美龄当教员并不怯场。当时前来青年会听课的都是上海妇女界有名的大家闺秀,还有一些高官的女儿或夫人。
一位在青年会听过宋美龄讲课的高官夫人,向上海市社会局推荐。于是,社会局派官员考察,官员告诉宋美龄:中国电影在上海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将来会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1919年3月,宋美龄进入这个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供职。
就在宋美龄供职电影审查委员会半年后,上海市参议会内的一批同盟会友人,开始注意和了解宋美龄的情况,极力主张聘请宋美龄来上海市参议会任职。他们认为宋来会供职至少有两个益处:一是宋美龄的到来可以密切与已经前往广州的孙中山的联系;二是当时上海像宋美龄这样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确为罕见。
消息传到宋美龄耳朵里,宋美龄极为反感。可是,宋家人却不赞成宋美龄的主意,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她的大姐宋霭龄。宋霭龄是力主宋美龄进入政界的主要力量。宋霭龄认为三妹进入上海参议会可能改变将来的命运。宋美龄对此盛情难却。最后,宋美龄同意辞去电影审查委员会专职译员的工作,进了上海参议会。1919年秋天,宋美龄正式出任由该会主办的上海儿童劳工工作委员会的执行秘书。
可是1920年的夏天,不知何原因,宋美龄忽然又辞去了包括上海参议会儿童劳工秘书在内的所有职业,一个人只身悄然前行广州。在那里,宋美龄见到了后来改变她一生命运的蒋介石。
国民时期
1927年3月蒋介石率北伐军杀进上海后对宋美龄穷追不舍,惟一持赞成意见的大姐宋霭龄抓住小妹爱虚荣的心理,历数嫁给蒋介石的好处。在姐姐的劝说下,她终于下定决心,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先循基督教仪式,在宋宅由余日章博士主持成婚,次日在上海大华饭店,由蔡元培证婚。
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夫人”后,宋美龄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美貌,跟随蒋介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参与了一系列活动,并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1936年,宋美龄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为了组建空军,她在向外国采购飞机、聘请外国顾问等问题上,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此外,她还把许多时间花在有关航空理论和飞机设计的学习上。
1936年,宋美龄加紧扩充空军;西安事变爆发,营救蒋介石。
1937年春,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邀请美国陈纳德将军到中国当空军顾问,并组建了“飞虎队”。在陈纳德的帮助下,宋美龄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空军内部领导权。并且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由此,也被名为“中国空军之母”。与蒋介石同时膺选《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在八年抗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劝募慰劳工作;担任中国对外宣传的总传播员。
1942年,秘密离开重庆,飞往纽约治病,访问母校卫斯理学院;暗中谋求美国援助。
宋美龄的美国之行
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3月,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4月,前往加拿大演讲,呼吁美国把对欧洲的考虑转向亚洲;5月,回国陪蒋介石参加四巨头会议,并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1944年,离开中国前往巴西作客,转移资金,在圣保罗购买了一些财产;9月,前往纽约,治疗严重神经衰弱症。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和陈纳德组建民用运输航空公司;9月,卷入黄金投机生意。
1948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大量压缩援华款项;11月她再次飞往华盛顿谋求美援,受到大陆情势逆转;杜鲁门挖苦她“到美国来是为了再得到一些施舍”。
1949年,蒋介石辞去总统职务,夫妇俩前往溪口;四月会见江防总司令汤恩伯,并透过青帮暗中转移黄金、白银和文物;五月乘炮艇前往台湾。
解放时期
1950年4月,宋美龄在台湾成立了以她为核心的“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简称“妇联会”。以此为开头,和她关系密切的部门又增加了好几个。这些机关围绕在她身边,使宋美龄的权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宋美龄也念念不忘搞“外交”。1950年8月,她和一些美国朋友以及亲台人士组织了所谓的“院外援华集团”;1952年8月,她又飞往华盛顿,一直呆到次年3月。在此期间,她在美国组建了“中国游说团”,又称“百万人委员会”,其宗旨就是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1954年,宋美龄再次飞到美国,并逗留了6个月,极力煽动美国阻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宋美龄对“外交”的热情依然不减。1965年,她和蒋经国访美,希望美国支持“反攻大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岌岌可危。美国劝台湾当局接受“两个中国”的安排。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多数联合国成员国认为应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有些国家也不愿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这一方案得到台湾“外交部”的完全赞同,不料,该建议在台湾当局最高层会议上提出时,一向被视为亲美派的宋美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严正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美龄坚决反对,夫人派群起附和,坐在主席台上的蒋介石则一直保持沉默,表情很是苍凉。台湾人将这件事称为“蒋夫人一言定江山”。宋美龄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1972年宋美龄投资五百万元开发新墨西哥州的天然气,为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的合伙人。1973年投资创办休斯敦石油公司及天然气公司。1974年担任“援助反共中国保卫美国委员会”董事。组建夏延石油公司、西部石油开发公司。
晚年处境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病死。此时,台湾的政治气氛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宋美龄在对美“外交”上仍然说了算,但其政治权力已逐渐削弱。蒋介石刚去世,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就匆匆从美国赶回台湾,打算与“夫人派”官员一起拥立宋美龄继任国民党总裁,但遭到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张宝树的强烈反对。4月28日,即蒋介石死后23天,国民党全体中央委员举行临时会议,修改党章,规定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主席”,党总裁的名义永远为蒋介石保留,他人不得再用。会议推举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兼中常委会主席。宋美龄的地位顿时变得尴尬起来,于是她远走他乡,赴美隐居。
1975年9月,宋美龄到达美国后住进纽约长岛蝗虫谷。这座古老的住宅是宋美龄和大姐夫孔祥熙于20世纪50年代合买的。客居美国,她的生活十分恬淡,有时驱车到曼哈顿参观画廊和艺术馆,有时就画画或写毛笔字。不过,她创作完成的作品决不出售,也不会拿出来赠送亲朋好友,画完后就交给侍卫保管起来。
1981年,宋美龄的二姐宋庆龄病危,中国政府邀请她回国探亲,遭到拒绝。结果宋庆龄临终前也没能与亲妹妹见上一面。
客居美国11年后,1986年,宋美龄以参加蒋介石百年冥寿纪念活动的名义返回台湾,重新住进士林官邸,这一住就是5年。
移居美国后,宗教信仰成了宋美龄生活的重心,也是她的精神支柱。蒋宋两家的亲友大多数都住在美国,每逢重大节日或宋美龄的生日,大家就共聚一堂,和她一起欢度。这给了宋美龄莫大的安慰,也使她孀居寂寞的生活有了一丝暖意。
1994年9月,宋美龄悄然回台湾探望病危的外甥女孔令伟。不过,她此次只逗留了10天,媒体称她“来也无言,去也无言”。1995年7月26日,宋美龄以近百岁高龄,应美国国会之邀从纽约飞抵华盛顿,出席为庆祝二战结束50周年而特意为她举办的酒会。宋美龄从走下专机的那一刻起,就显示了过人的体力,在平地上她不坐轮椅,坐着接受中外人士致意时,也频频起身答谢。当日下午5时,宋美龄在众人扶持下步入会场,发表了演讲,受到热烈欢迎。一位美联社资深记者说:“我觉得她的腔调和咬字比撒切尔夫人还要好。”
1997年宋美龄欢度百岁寿诞。2001年好友陈立夫、张学良先后去世。台湾政党轮替后,首次接受民进党领导人致敬104岁祝寿贺礼。2002年欢度105岁生日。2003年庆祝106岁诞辰,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于美国东岸时间23日11时多在美国寓所逝世。
家庭生活
她的父亲宋嘉树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即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中倪桂珍这一支母系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
宋美龄的父母总共养育六个子女,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安、宋子良。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美龄是兄弟姊妹六人中第四个出生的,两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八岁和四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三岁,两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二岁和九岁。她的两位姐夫分别是孔祥熙和孙中山。当时的孔家、宋家是全国最大的资本家,而孙中山的政治声望是甚高的。
变故
蒋家遭遇三次大的变故,第一次是儿子蒋经国的去世,第二次1989年是长孙蒋孝文辞世,第三次是1991年7月孙子蒋孝武在就任新职的前一夜猝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引起的心中苍凉,使宋美龄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尤其是蒋孝武的去世,意味着“掌控台湾政局长达40年的蒋氏家族,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了”。
1992年夏,宋美龄的外甥孔令侃辞世,1994年孔令伟去世。1996年底,她的孙子蒋孝勇因食道癌病逝。1997年9月22日,宋美龄刚刚度过百岁华诞,她的儿子蒋纬国由肺炎感染败血症病逝。她非常悲痛,也深感蒋家后继无人了。
虽然亲人离去,古旧日稀,宋美龄依然享受到了亲情的关爱和温暖。自1991年宋美龄赴美后,每逢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她的亲人大都会聚集到纽约同她一起欢度,如长住纽约的蒋纬国的太太邱爱伦、孙女蒋孝章一家以及在美国工作的孙子蒋孝刚等。
兴趣爱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宋美龄业余消遣最喜欢的、也是她最下功夫的是学画画,主要以国画为主。士林官邸特地聘请了当时台湾最知名的黄君璧和郑曼青两位名家,作为她的国画教师。
据宋美龄手下人说,宋美龄确有些绘画天赋,学的时间不算太长,就已卓然有成了。但一度,外界多认为是郑曼青代笔,为了改变这一看法,宋美龄出面请台湾有名的画家一起到士林官邸吃饭,而后郑曼青提议大家一起作画。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美龄从容作画。从此,再没有人怀疑宋美龄画的真伪了。
自1991年10月到2003年3月去世,宋美龄一直住在美国,过着平淡和凄凉的暮年生活。宋美龄在美国已不过问政治,没有官场应酬,按她的助理的话来说,过的是“一般人的家庭生活”。阅读书报、画画、写毛笔字是宋美龄主要消遣。
受家庭和西方教育的影响,宋美龄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读《圣经》和祈祷成了她的必修课。在纽约,在她身边呆久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宋美龄最喜爱的生活就是灵修。她从小对宗教的信仰,每天读经,每周做礼拜。宗教生活是她生活的重心和她永恒的精神寄托。
成就及荣誉
1943年11月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母仪开罗”称为开罗会议的“第四巨头”。
1931年10月26日的《时代》周刊,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为封面人物。
1938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推选蒋宋为1937年“风云夫妇”。封面故事中说:“他是盐商之子,她是《圣经》推销员之女。在西方没有任何一个妇女像蒋介石夫人在中国那样拥有崇高的地位。她和她的丈夫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跃升为古老的中国人民的道德与实质领袖,这项成就已涵盖了一页伟大的历史篇章。” 《生活》杂志也于1941年6月30日以宋美龄为封面人物。
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并在美国刮起“宋美龄旋风”。
1943年3月1日的《时代》周刊以宋美龄单独作为封面人物,封面上说:“蒋夫人——她和中国懂得何谓坚忍。”那是她生命的高峰时期。
美国《时代》周刊以《钢铁塑成的花朵》(A Flower Made of Steel)形容蒋宋美龄女士。周刊指出,蒋宋美龄生前深受国际媒体重视,曾经十一度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
社会评价
宋美龄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宋家三姐妹,有句评语:“大姐爱财,二姐爱国,三妹爱权。”
《生活》周刊 :议员们全被夫人的风采、妩媚和才华吸引了,惊愕了,缭乱了。议员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达四分钟之久以后,蒋夫人开始演讲,她的主题是:战胜日本比战胜德国更重要,美国应当让她的人民去中国战斗,而不应该在太平洋花费那么多的力量,当她说到,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时,欢呼的掌声达到了高潮。
尼克松《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蒋夫人除了担任她丈夫的议员,还具有其他意义,一般人认为:一位领袖的妻子系因夫而贵,与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无关重要。这种看法,不但忽视一位领袖妻子在幕后所担任的任务,且玷污了领袖妻子所具有的特质与性格。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及坚强的女性。
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1924年我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经常自豪地和我说,该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在我至今为止见过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厌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
历史评价
汪日章:宋美龄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她头后梳一个小发髻,旗袍贴身,大衣适体,穿高跟鞋,在甬道上都是轻步走过,我每次碰到,她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每每不觉得有骄矜盛气,和她谈话不觉得拘谨。她言谈委婉适度,声音从不放重,6年中,我从未见闻过她和蒋有过口角。她和别人谈话,总是只让对方可以听清楚就是,从不大声,颐指气使。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西格雷夫: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
美国将军史迪威: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持有西方的观点。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对于她的过去满不在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于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地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
美国总统布什:“蒋夫人是美国人民的亲密中国朋友,为她的过世感到难过。”
丘吉尔曾对罗斯福说:“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丘吉尔这个骄傲有名的英国首相,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
张学良:宋美龄绝顶聪明,是“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西安事变之后,我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蒋夫人保护了我。
陈纳德:“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
介石:“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于2003年10月24日发出唁电,高度评价宋美龄女士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的历史功绩。
陈谦平:“宋美龄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的一生值得肯定。”
宋美龄的生平简介 揭秘宋美龄葬礼举行经过
宋美龄是海南人,全名是蒋宋美龄,是蒋介石的人生伴侣也是政治帮手,也有人叫她蒋夫人。她是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会议指导长、辅仁大学董事会前董事长与名誉董事长。宋美龄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外交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成就。
早年的宋美龄就在家里学习了英文,英文功底很扎实。从小也学习琴棋书画等才艺,颇有才女的风范。宋美龄的姐姐是孙中山的妻子,名字叫宋庆龄,这个在中国政治上,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当时她的姐姐在美国,宋美龄就跟着一起过去了,并读了女子大学。在宋美龄的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中方和西方互融的文化,在气质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让很多女性羡慕不已。这也帮助了他丈夫事业上了很多忙,从大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有效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洽谈,小方面来说就是相夫教子做得很好。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老说,宋美龄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成就的。
宋美龄凭借较高的文化操养和自身良好谈吐形象,在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女性形象,而且也凭借了自己的实力为国家所效力,她的一代成就很为人们所传诵。宋美龄和他的丈夫还曾经被选为过中国周刊上的封面人物,成为代表性的夫妻形象。
宋美龄在美国与世长辞,结束了她106年的一生。关于遗产,她没有太多,只有自己的一些存款和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美方那边对于她的遗产处理也比较容易。但是宋美龄的葬礼却不那么容易,耗费了美方一些思绪。
宋美龄的家人过半在中国,考虑到时间地点的问题,美方将葬礼日期定在了11月5号的圣巴特教堂,并邀请了接近千人其中包括她的家人参加了宋美龄葬礼仪式。仪式上,每个悼念宋美龄的人都送上了自己的花篮一表心意,长长的横幅上写着宋美龄安息。宋美龄在世时,一直信奉耶稣与她的丈夫一起,她仪式上的所有鲜花,在葬礼结束后全部赠送给了耶稣救世会。
宋美龄的灵柩盒是她的家人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帮忙选择的,而且她的灵柩盒上静静滴盖着一个鲜红的民国国旗。连战在仪式上为宋美龄作出悼念致辞,还有很多中国国民党议员。在美方那边,纽约的市长曾来到赠礼表示心意,但总体议员来说没有中国的多。
宋美龄葬礼办的很大,涉及了中方和美方政治层面的重要领域,足以见她生前对于社会的贡献和成就。关于下葬,蒋介石方家属说,其实很希望把宋美龄和蒋介石葬在一起,但是毕竟葬礼在纽约进行,希望美国以及祖国同胞能怀揣对宋美龄的爱戴可以前来祭拜,所以暂时把宋美龄葬在了纽约。
关麟徵
【生卒】:1905—1980【介绍】:字雨东,陕西鄂县(今户县)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生。县立高等小学、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分发部队,任教导第一团第二营第五连第二排排长,参加第一次东征。因腿部负伤,住院半年,伤愈后派任黄埔军校副官。1926年3月,任第四期学生入伍生团连长;同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宪兵团第三营营长,嗣升任宪兵团副团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第七团团长。1928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警卫第二团团长;9月,任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后升任步兵第三十二旅旅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0年初,任步兵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团长;夏,教导第二师成立,仍任团长,后升任第二旅旅长。部队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任步兵第十一旅旅长。1931年3月,获四等宝鼎章。1932年,任陆军第四师独立旅旅长。后任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1933年春,参加长城抗日之役。因功获青天白日勛章。1935年4月,国民政府任为陆军少将。1936年春,率部赴晋,任第五纵队司令;10月,晋升陆军中将;11月,获三等宝鼎章;同年底,任第十一纵队司令官,统率所部入陕甘。1937年8月,升任陆军第五十二军军长。1938年春,率部与日军激战于鲁南,促成台儿庄大捷;同年6月,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1月,任第三十七军军长;同月,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5月,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兼第三十七军军长;同年秋,指挥所部击败日军,获湘北大捷;因功于10月,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调广西边境,继移驻云南;同年7月,所部番号改为第九集团军,仍任总司令。1943年4月,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监察。1945年初,滇、桂、黔等地国民军整编为四个方面军;3月,任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官;5月,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0月8日,国民政府派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同月10日,获胜利勛章;26日,改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12月,因昆明学生运动案被停职;同月,获忠勤勛章。1946年7月,国民政府派为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10月,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8年,获四等云麾勛章;8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9年8月,升任陆军总司令;11月,免兼“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职。1950年3月,改任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此后仍任“国民大会”代表,寓居香港。1980年8月1日,病逝于香港。终年75岁。着有《关麟徵回忆録》(未刊行)。
胡宗南
【生卒】:1896—1962【介绍】:字寿山,浙江孝丰(今属安吉)人,1896年5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四)生于浙江镇海(今属宁波)。7岁,全家移孝丰。1909年3月,入县立高等小学。1911年冬毕业。1912年,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1915年毕业后,受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1916年,任私立王氏小学教员。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分发教导第一团任少尉见习,旋调机枪连排长。1925年,第一次东征后升上尉;同年6月,升副连长;9月,调升教导第二团第二营副营长。第二次东征,代第二营营长;同年冬,与贺衷寒创立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7月北伐;8月,升第一师第二团团长。1927年5月,升第一师少将副师长仍兼第二团团长;11月,升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28年8月部队缩编,任第一师第二旅少将旅长。1929年春,率部参加西征;同年9月,改任第一旅旅长。1930年5月中原大战,升代师长;11月,实授第一师中将师长。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9月,任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9月,所部编成第十七军团,任军团长。1938年初,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在陕西西安王曲镇成立,任分校主任。1940年,所部扩编成第三十四集团军任总司令。1941年11月,派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1942年3月,兼代国民政府军令部西安办公厅主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8月,抗战胜利,在郑州主持受降;10月,加上将衔,旋获颁胜利勛章。1947年3月,率部进攻延安;6月,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主任;同年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到任仅十余天即去海南岛,旋去台湾。1950年3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53年1月,兼“浙江省党务”特派员;7月,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8月,入“国防大学”。1954年2月毕业。1955年9月,任“澎湖防守”司令官;12月,入“国防研究院”受训。1960年6月毕业。1959年,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1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66岁。有《宗南文存》行世。
万耀煌
【生卒】:1891—1977【介绍】:字武樵,早年名万奇,晚年自号砚山老人,湖北黄冈人,1891年3月13日(清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四)生。早年毕业于两湖师範附属高等小学,后入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在军中组织群治学社。继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第一期。1911年武昌起义,赴上海,任沪军都督府督练处处长,旋回鄂,任湖北军政府兼战时总司令部督战参谋。加入国民党。1912年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4年11月,毕业于步科第一期。1919年12月,毕业于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五期。1920年,随母舅夏寿康返鄂任职。1923年,任驻湘鄂军参谋长。1926年,任鄂军第一师参谋长兼团长。继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任副师长兼参谋长。旋第十四师扩编为新编第十军,任第一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诸役,所部改编为第二十七军,任第六十五师师长兼代军长。1931年1月,任陆军第十三师师长。1933年,奉调入赣,兼任抚州警备司令兼第八纵队副指挥官。1935年4月,授陆军中将衔;10月,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兼第五纵队司令暨第二“绥靖”区指挥官。1936年冬,西安事变时亦遭羁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调升第十五军团司令兼武汉卫戍副总司令。193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官研究班班主任兼军官训练团副教育长;6月,任第十五军团军团长。1939年1月,奉命任陆军大学教育长。1943年,调任成都中央军校教育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主席;7月,任湖北省保安司令。1947年7月,派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湖北省选举事务所主席委员;9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湖北选举监督。1948年4月辞职,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调任南京中央训练团教育长。1949年5月,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干部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革命实践研究院”院务委员兼主任。1953年病辞,奉调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又为国民党第八、九、十次代表大会选为中央评议委员。1977年1月31日,病逝于台北。终年86岁。着有《万耀煌回忆録》、《砚山老人杂忆録》、《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记》、《长途追剿日记》等。
顾祝同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安东(今涟水)人,1893年1月9日(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本县养正小学、县立高等小学毕业。1911年,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即参加北伐军先遣支队司令部,任排长。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江苏陆军第九师第三十六团排长;7月,返江苏陆军小学复学。1913年,毕业于第五期;同年,任南京卫戍部参谋。后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1917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19年毕业。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1924年6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校战术教官,旋兼管理部主任。1925年,参加东征,任教导第二团营长,旋调升第二团中校团附。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任第三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9月,任第九军军长。1928年7月,部队改编,任第二师师长;1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旋又任第一军军长。1930年3月,免江苏省政府委员职,任军事委员会洛阳行营主任。1931年6月,调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2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2年6月,任淞沪战区善后筹备委员会委员。1933年10月,免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主席职,任赣粤湘闽鄂五省“剿匪”军北路总司令。1934年1月,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驻赣“绥靖”主任。1935年4月,授陆军二级上将衔;1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主任,驻节重庆并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8月,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7年1月,兼西安行营主任;7月,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0月,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2月,升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1月,任赣州行营主任;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9月,任第三战区受降主官,在杭州主持日军受降仪式;12月,调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5月,任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9月,兼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5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国防部参谋总长;11月,派为中央训练团副团长。1949年1月,阎锡山组阁时代国防部部长;春,赴杭州,重任陆军总司令;7月,任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军事小组成员兼陆军总司令;10月,随蒋介石去台湾;未几,又至重庆;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旋去海南岛指挥军事。1950年3月去台北,代“国防部”参谋总长兼代部长。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9年,调“国防会议”秘书长。1967年,再调“战委会”副主任。1972年,改任“总统府陆军一级上将战略顾问”,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主席团主席。1987年1月17日,逝世于台北。终年94岁。着有《墨三九十自述》等。遗作选入《顾一级上将墨三先生纪念集》。
冯钦哉
【生卒】:1890—1963【介绍】:原名敬桂、精一、敬业,以字行,山西万泉(今万荣)人,1890年4月11日(清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二日)生。1906年,入山西省运城县宏道学校。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次年春,考入山西优级师範。1913年,参加阎锡山组织之“征蒙队”,被委为侦察队二等侦察员;同年冬,任山西陆军暂编师直辖骑兵团第二营军需长。次年2月,赴绥远特别区,被张绍曾聘为绥远罚款局局长。1918年,陕西各地靖国军统一编成六路军,冯任第三路第四支队模範连连长,不久,应杨虎城邀,任该支队第三营营长,杨虎城部编为靖国军第三路,任该路第三团团长。1922年,依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驻防三边整训,旋任陕北镇守使署暂编步兵中校团副,兼第二营营长。1924年,任陕北国民军第二支队第二营营长。1925年,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第六旅旅长。1927年春,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第一师师长。1928年秋,任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二十一师第一旅旅长。1929年4月,杨虎城脱离冯玉祥,依附蒋介石,改编为第二编遣区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冯仍任旅长。1931年4月,任第四十二师师长。1932年,兼任第七军军长;1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1月,任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自此脱离杨虎城西北军系统;9月,任第二战区第十四军团军团长。1939年2月,任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3月,代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同年夏,任山西宣慰使;10月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洛阳。1941年8月,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45年5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0月,免察哈尔省省府委员兼主席职,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张家口“绥靖”公署副主任,并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12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1月以后,在北京家中养鷄。1956年夏,加入民革,任北京市民革第十三支部委员;同年冬,任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民革党籍。1959年,因“杨虎城案”被捕入狱。1961年,因病释放,保外就医。1963年1月22日,病逝于西安。终年73岁。
张学良
【生卒】:1901—2001【介绍】:字汉卿,号毅安,堂号张仁堂、张礼堂,辽宁海城人,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生。张作霖之长子。1918年末,任张作霖卫队旅营长。1919年7月,参加直皖战争。1922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1929年1月,任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12月,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同月31日,被判徒刑十年。1937年1月,国民政府特赦。1947年春,被秘密押送台湾继续监禁。1960年,被台湾当局宽赦。1964年,与赵一荻结婚。1995年春,迁居美国。2001年10月14日(当地时间),病逝于美国夏威夷。
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杨虎城
【生卒】:1893—1949【介绍】:原名忠祥,号虎臣,改名彪,更号虎城,陕西蒲城人,1893年11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九日)生。1908年,任中秋会首领。1911年,加入陕西民军。1913年,加入当地刀客集团。1915年,加入陕西护国军。1924年10月,任陕西国民军前敌总指挥。1927年6月,参加北伐。1930年3月,参加中原大战。1932年1月,兼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1937年1月,率部离西安,移驻临潼。1938年被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松林坡戴公祠死去。
宋子文
【生卒】:1894—1971【介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1894年12月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八)生于上海。早年,入私立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1915年,获硕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23年,任孙中山英文秘书。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赴西安见蒋介石。1941年12月,任外交部部长职。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首席代表。1949年1月,去香港。后移居美国纽约。1971年4月26日,逝世于旧金山。终年77岁。
韩复榘
【生卒】:1890—1938【介绍】: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幼年,随父读书。1910年,投军,入陆军第二十镇冯玉祥营。1911年,随冯参加滦州起义。1928年12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6年3月,兼山东全省保安司令。1938年1月11日,被逮捕,押至汉口;同月24日,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名被处死。年48岁。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民初,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6年,解救西安之围。1949年,去台湾。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
邵力子
邵力子(1882~1967)初名邵景奎、邵凤寿,又名邵闻泰,字仲辉,浙江绍兴人。1903年中举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族民主革命斗争。1910年回国后在陕西、上海等地任教。1916年起参与创办上海《民国日报》,担任经理兼主笔。1919年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年下半年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早期党员。后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任副校长、代理校长。1925年6月赴广州,先后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26年8月,因工作需要接受中共组织建议,脱离中国共产党。11月以国民党代表身份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扩大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5月回国。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政务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国民参政会和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国民党代表之一参加重庆国共和平谈判。1949年4月,与张治中等代表国民党南京政府与中共代表团和平谈判,谈判破裂后留在北平,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脱离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社会联系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是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7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
陈济棠
【生卒】:1890—1954【介绍】: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6岁,在私塾读书。16岁,应考乡试,榜列第一。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1913年毕业,在广东军队充下级军官。1915年,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活动,失败后,赴肇庆入护国军林虎部,任连、营长。1920年11月,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6月,任第四团团长。1923年1月,任第二旅旅长;同年7月,兼任西江督办公署参谋长。1925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北伐时留粤,负责南路“绥靖”工作。驻防高、雷、钦、廉地区,并兼钦廉警备司令。1927年春,赴苏联考察;同年夏,回南京任第十一师师长;同年11月,代理第八路军总指挥。1928年3月,任第四军军长兼西区(包括广州市及西区等地)“绥靖”委员;1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929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月,任广东省部队编遣特派员;7月,任广东治河委员会委员。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委员、委员长;3月,派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4月,任赣粤闽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1933年10月,任第五次“围剿”南路军总司令。1935年4月,授一级陆军上将;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和桂系联合发动“六一”事变,将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任总司令;同年7月,被免去本兼各职,旋出走香港;8月,赴欧洲。1937年9月回国。1938年1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0年3月,任农林部长;同年5月,任农本局理事。次年9月,任全国水利委员会委员。1943年5月,被聘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团部指导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两广及台湾宣慰使。1946年后,回广东从事教育事业,参与创办私立珠海大学,后迁香港改称珠海学院。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同年6月,赴海南岛。1950年4月,去台湾,任“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64岁。
林蔚
林蔚(1889—1955),字蔚文,浙江黄岩人。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陆军大学。1926年任浙军第一师参谋长。1928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1929年5月,蒋介石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部内设参谋、总务两厅,林蔚任参谋厅厅长。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为统一全国陆海空军人事,在军事委员会内设置铨叙厅,蒋介石委林蔚任第一任厅长。1938年4月,林蔚调任待从室第一处主任。1941年1月,成立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林蔚任副团长率考察团于同年2月出发,到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考察约三个月之久,搜集有关经济、政治、军事资料,编成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1944年2月,林蔚由军令部次长调任军政部政务次长。1948年8月,林蔚代理参谋总长。1950年2月,林蔚任东南长官公署副长官,同长官陈诚一道为蒋介石经营台湾。同年3月,蒋介石复职。林蔚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1955年因病逝世。
贺耀组
【生卒】:1890—1961【介绍】:字贵严,湖南宁乡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早年,由湖南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陆军第三中学,旋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1914年夏,入日本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十一期辎重兵科,1916年毕业。1917年8月,任湖南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一旅第一团中校团附,后升任第一团团长。1920年,任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23年,任第一师师长。1926年夏,任护湘军前敌总指挥,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独立第二师师长。1927年初,任江右军第三纵队指挥官;3月,升任第四十军军长;4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兼任首都卫戍司令;3月,升任第一集团军第三纵队总指挥,旋第三纵队改称第三军团,仍任总指挥;5月,去职;8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1月,任训练总监部副监。1929年1月,兼任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3月,任行政院赈灾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军编遣委员会第二编遣军区办事处委员;4月,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5月,代理国民政府参军长;7月,免湖南省政府委员及建设厅厅长等职。1930年1月,获二等宝鼎章;2月,任国民政府参军长。中原大战时,曾任徐州行营主任。1931年获一等宝鼎章;5月,任国民会议代表;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2月,任甘宁青宣传使及甘肃使及甘肃省政府委员。1932年1月,免国民政府参军长职;4月1日,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同月,任参谋本部参谋次长;6月,免甘肃省政府委员职;9月,兼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1933年4月,免兼参谋本部厅长职。1934年11月,调任驻土耳其公使。1935年4月,任陆军中将;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7月,获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勛章。1937年4月,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代省主席;5月,兼代建设厅厅长;6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副主任;9月,免兼代甘肃省建设厅厅长职;12月,免甘肃省政府委员及代省主席职。1938年初,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2月,加陆军上将衔;8月,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1942年12月,任重庆市市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1月,免重庆市市长职。1946年1月,获忠勤勛章;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3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6月,行政院改组,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赴香港,与李济深等四十四人通电起义,旋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及常务委员。1961年7月16日,逝世于北京。终年71岁。